Follow your heart

简单说说民国的雨衣

灯灯不论写啥我都能看进去,这个很学术的也是,神奇🤔最后的段子还蛮好笑的:P

隔山灯火:

  @青卿 GN在微博上提到写民国文时拿不准橡胶雨衣和油布雨衣的流行程度,我顺手看了一点文献,简单写写给大家参考。摸鱼所作,时间非常有限,自己简单总结或者概括的,原始文献出处也就不按写正经文章那么严格了,闲磕牙的东西,随便看看。也懒得找图,大家自行比对哈。




民国时期雨衣一般分为两大类,一类是风雨衣,一类是各种材料制作的外罩雨衣。


风雨衣类,其实就是采用经过处理的高密度织物制作的大衣,西式的如西装、风衣式,中式的袍子也有,商店里有比较高级的用华达尼(轧别丁)制作的,也有普通的斜纹布。因市售雨衣价高的缘故,后者可以自制。这种雨衣穿上跟一般外衣区别不大,可以自由剪裁,选择样式。


各种材料制作的外罩雨衣和今天类似,材质不同,价格不等,一般都是布料经过处理,加上胶类、油脂类涂层,制成防雨布,再裁剪缝制而成。涂层有橡胶、松脂和一些化学原料,布料也有很多种,有质地较粗的,也有纺绸之类轻薄柔软的。


胶皮雨衣的涂层遇热易黏,容易脱落漏水,染污不易洗净,所以需要小心收藏,仔细打理,洗时不能揉搓,甚至有人建议撒上一层藕粉再叠,这样就就不会黏在一起(藕粉吃了不好么,心疼)。其他涂层想必也不够经久耐用,并不能像今天的雨衣一样随便擦一擦团一团还没事,却比今天的雨衣贵上许多。


雨衣在当时普遍么?其实还算普遍,各类商店小贩处都能买到。普通人家都有么?有闲钱买就行,反正穷人是买不起的。当然警察、路政和一些工役政府都给发雨衣,不过也经常有迟发、破旧、漏水的事,想想老舍先生《我这一辈子》里面说的警察制服就懂了。


1928年《南京特别市市政府财政月刊》上记载,公务用的“红番布”所制雨衣,“每套价银五元八角”,1929年《苏州市政月刊》上记载给警察购置的雨衣每套大洋一元五角,这是抗战以前,国内制造雨衣的厂商不多。抗战军兴,外货断绝,提倡国货,国产防雨布和雨衣才多了起来,捐款捐物支援抗战,雨衣就是一项重要物资,很多当时的捐款倡议和记录都可以看到。抗战胜利后,外货又大量涌入,好的雨衣大约国币四五万一件,不能算便宜(需要写什么年代的文,就请自行对照当时物价),原本销路不错的国货不得不降价销售,不过这时期最贵的倒不是普通雨衣,而是时髦货玻璃雨衣了。


玻璃雨衣当然不是玻璃的,是塑料的,这是世界塑料工业、化学工业和人造纤维经过半个多世纪发展的结果,但在中国还非常新鲜。四十年代中后期,好的玻璃雨衣多是美国货,有的公司里卖七八万一件,数量不太多,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劣质玻璃雨衣,在街头小贩手中每件一万二千元,据说使用两次就破裂。有当时的记者调查后称,这类雨衣出自上海提篮桥犹太区的小作坊,原料美金四角一码,制一件雨衣二码半,加上工资,成本两元美金,犹太人卖一万国币很有得赚。这种从美国大批进口的塑料质地不好,估计也不是什么无毒无害的东西,但销路很好。下雨天别人都是青布雨衣和油伞,穿个半透明的上街确实很惹眼,玻璃雨衣都瞩目到可以编段子的地步,我在报纸上裁了个黄段子下来,后附。


普通雨衣和玻璃雨衣都贵啊,怎么办,前文说了,自制呗。当时报纸杂志推荐大家自制的方法有几种:一个是用斜纹布缝西装大衣式样,擦亚麻仁油,使油性深入布内,阴干再擦,凡五六次;一个是用肥皂溶液、明矾溶液浸泡衣物或者布料,自制防雨布(拿来防火也行)。有知识有条件的新青年自己搞点化学品另说。这种自制法流行也是四十年代中后期的事。


另外有个关于雨衣的佚事,1946年,有人专门写信问《经纬》杂志的编辑:该不该买雨衣啊?上海人人摩登,雨天一把纸伞太土,遭人白眼。编辑答:其实没啥用,大雨雨衣不怎么管用,小雨淋着就行,穿雨衣主要是为了挤电车,打伞不好挤上去。


同年另一本杂志上有人呼吁(忘了先后):请脱雨衣上电车,水湿车内以及他人衣物没素质。(大意)


黄段子↓






评论
热度(491)
  1. 共7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吱嘎 | Powered by LOFTER